今年7月28日是第13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坚持早预防、加强检测发现、规范抗病毒治疗”。这次带您了解一下“病从口入”的戊型病毒性肝炎。
![未标题-2.jpg 未标题-2.jpg](/attached/upload/image/20230727/6382607233172127799166998.jpg)
目前公认的病毒性肝炎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均由嗜肝病毒感染引起。按照感染途径的不同,大致分为经血源传播和消化道传播。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源途径传播,甲肝、戊肝主要经消化道途径传播。近年来,甲型肝炎的流行率有所下降,戊型肝炎仍有较高的发生率。
戊型肝炎是“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而导致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皮肤巩膜黄染、肝功能异常等。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多数戊型肝炎的流行与进食含有戊型肝炎病毒粪便污染的水源及食物有关,少数与输入受染者的血液制品、母婴传播有关。在我国戊型肝炎属于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戊型肝炎通常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一般4~6周内会自愈。有些患者感染而不出现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病情严重者会发展成急性肝衰竭(暴发性肝炎)而导致死亡。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老人、孕妇易感性较高,病情重,而且病死率较高。其临床类型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衰竭,包括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戊型肝炎绝大多数为急性表现,一般不会发展成慢性肝炎。但也有3%~10%的戊型肝炎患者病情超过6个月,成为慢性戊型肝炎。戊型肝炎一般根据患者有不洁饮食史或戊型肝炎患者共同进餐史,出现乏力、纳差、厌油、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等症状体征,生化检查异常,如高胆红素血症、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等进行诊断,抗-HEV IgM阳性,或双份血清检测出抗-HEV IgG有4倍及以上增高或者阴性转为阳性可明确诊断。
戊型肝炎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急性患者的治疗以隔离、一般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避免交叉感染、充足休息、清淡饮食,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输液支持。药物治疗以保肝降酶退黄药物为主,也可根据中医分型辩证治疗。重症患者可以选择人工肝支持治疗或者肝移植。对于免疫低下、肝衰竭患者宜早期使用抗病毒治疗。
对于粪口传播的传染病,戊型肝炎的预防主要从三方面做起,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隔离病人至传染性消失;加强粪便管理,管理好水源,做好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对于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点高风险人群,如畜牧养殖者、餐饮业人员、学生或部队官兵、育龄期妇女、疫区旅行者等,建议接种戊型肝炎疫苗;同时加强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也是非常重要。
(普病中心 汪茂荣 供稿)